《读懂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7篇)

文学论 人气:2.64W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懂孩子》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懂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7篇)

《读懂孩子》读后感 篇1

近期,在读《读懂孩子》这本书。书中从我们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及班主任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感受到了赞美的神奇力量;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更领悟了“无公正则无尊重可言”的真正内涵。

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也是孩子的母亲。读这本书时,我在心里暗示自己一定要多倾听孩子,多了解他们的近况,多与他们交流,做他们坚强的后盾,做他们永远的知心朋友。

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的时间,平日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来细细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在其中。

由此想到了我自己:每天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有时我确实感到很茫然、很困惑、也很恐惧,然而怯懦和回避解决不了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满爱心地去思考问题。不管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这种爱要让孩子感受得到。我们的语言、行为一定要以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为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认可你、接受你、同时尊重你。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正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吗?

孩子们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更需要以注重学生为本,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不吝啬赞美,及时把爱的赞美与期望送给每一个学生。把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认可、爱抚和尊重送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从《读懂孩子》这本书中,我读出了人生哲理和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和震撼。读懂是基础,这部永远读不完的书,我愿一直这样用心地读下去!

《读懂孩子》读后感 篇2

我读完《读懂孩子》这本书后,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懂得宽容也是一种精神,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特别是其中提到师生关系与学习现象,我想很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状况。不管老师教学水平多高,只要是换老师,学生心里自然会产对比,面对这类学生,我们会产往往产生很多困感。

遇到困难,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我由此想到了自己,面对一个个的孩子,我确实感到很茫然、很困惑,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伤。我们的语言,行为一定要以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为准绳,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认可你,接受你,师生良好的关系不正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吗?

因此,作为教师,要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达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读懂孩子》读后感 篇3

《读懂孩子》这本书,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教师也应卸下自我。享受生活的。

“遇到困难,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

我由此想到了我自己,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我确实感到很茫然,很困惑,也很恐惧,然而,怯懦和回避解决不了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伤。”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这种爱要让学生感受得到,才能在与学生对立的立场转化为同一立场,我们的语言,行为一定要以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为准绳,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认可你,接受你,同时尊重你,师生良好的关系不正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吗?

作为教师,孩子需要我们的呵护和关爱,读懂是基础,让我们每位教师为此努力吧!

《读懂孩子》读后感 篇4

《读懂孩子》这本书早就买了,直到现在才断断续续的看完,边看边反思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有时还会为书中的事例流泪,莫名的,触动心中的某个点,只是自己还没有察觉。这本书的到来像是一场及时雨,让我在面对孩子和家人无处安放的情绪时,它让我安静,给了我指引,所以总想看得慢一些,细一些,更好的去体会书中的道理。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到的五大法则,每一个法则就像生活中的一个个片段在眼前浮现。整体法则教我懂得尊重,让我反思自己对待孩子和家人的态度,有时候过于强势,有些霸道而蛮横,它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改进的方向。序位法则,更多的让我看到爱人和孩子在我心中的位置,还有自己的小家庭的现状,夫妻之间的问题,让孩子开始占据了我们的主要位置,我很庆幸能及时遇到这本书,发现现在面临的问题,让我能及早改善。平衡法则给了我更多的指引,开始平静的面对纠结在心中的一些问题,改变了我对于家庭中一些不公平事情的看法,思想的改变带来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变化,客观冷静的看待问题,尊重事实,带来情感的流动,生活中的和谐画面越来越多。我想这是这本书带来的最大的收获吧。

书中提到的一些问题生活中也有类似,关于孩子的各种情况,都能在家庭系统中找到缘由,如果没有经历过家庭图,我会觉得这是个神奇而又难以置信的事,在自己制作和讲解家庭图之后,更加感受到家族系统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不管是对自己还是为了孩子,我都觉得有必要更好的与家庭联系,与家族和解,尊重法则,尊重系统,才能获得更好的自我。

《读懂孩子》读后感 篇5

学校未发此书之前,我手边就有一本《读懂孩子》(0-6岁),看完之后,作为有两个这个阶段孩子的母亲,给了我很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我认为本书提供了全面系统、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育儿方法,很多案例和处理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家长学习的。

后来,根据学段,教育局又配发了《读懂孩子》(12-18岁),让我倍感兴趣,作为此阶段的教育工作者,阅读此书更有助于掌握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从而更好的把孩子培养成会学习、爱学习、心理健康、品格良好的中学生。于是空闲时会经常阅读。

据了解,很多知名人士对此书作了高度评价,《读懂孩子》如同人的使用说明书,是家长的人生必修课;阅读本书,如同聆听众多心理学家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娓娓道来",让家长朋友们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读懂"自己的孩子。该书有别于以往众多的家庭教育书籍,它不是某一个专家的育儿经验。单一的经验往往具有偶然性,教育一个孩子的个别成功经验常常难以被千千万万个家长所复制,只有遵循儿童成长普遍规律的教育才有真正的生命力和可迁移性;伟大的教育源于点滴的生话,成长的烦恼需要科学对待。本书以常难得地采用了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指导家长解决孩子不同阶段的成长问题。

实事证明了,边教授撰写的此书受到了众多不同社会层次的青睐,也因阅读此书而受益,其中也包括我。

《读懂孩子》这本书,从教师和家长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关键和症结所在,对如何调节亲子关系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如何调剂师生关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只要我们教师肯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抱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信念,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拉近师生关系,切实地更新育人观念,努力提高自己育人的水平,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中学生一定是品格高尚,人格健全,有思想、有能力的复合性人才,这样我们不妄社会给我们的誉称。

《读懂孩子》读后感 篇6

本学期我们学校统一订发了《读懂孩子》一书。看完之后受益匪浅。该书分三部,分别为0~6岁、6~12岁、12~18岁孩子的家长准备的。每一部都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主题展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家长阐述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发育规律。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也是孩子的.母亲,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在心理暗示自己一定要多倾听孩子,多了解他们的近况,多与他们交流,做他们坚强的后盾,永远的知心朋友。读完书本,结合实际,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很多家长其实并不能够科学地教养孩子。比如:重超前学习,轻适时教育,当看到邻居、朋友家的孩子才两岁就已经学会不少字,熟背几首故事,一些家长心中就开始焦虑,担心识字教育晚了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里的墙上贴上了许多看图识字挂图,开始一遍遍地教孩子识字。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类似"早识字"的"超前学习"、"拔苗助长"还有很多,小学低年级学高年级的内容,高年级则学初中的内容……超前学习,就真的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类似"早识字"的"超前学习"误区很多,那么这真的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其实,起跑线应该指不同能力和品质培养的最佳期,即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人的某种行为、技能和能力等发展最快,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相应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这个年龄段,再进行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因此,有些能力不需要过早培养,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反会影响其他重要能力的发展,其中最让一些家长后悔的是导致孩子走向厌学。

第二,许多家长重智商,轻情商。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为情商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技能之一,包括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延迟满足能力、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有心理学家提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源于智商的高低,80%则取决于情商。如果把智力看做一种个人潜在能力的话,那么情商则是开启这些潜能的钥匙。比如延迟满足能力是孩子情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家长和教师都喜欢干预学生,漠视孩子的自主成长。很多家长喜欢充当孩子人生的设计师。从孩子出生,到上学,到选择专业,到就业工作,家长都预先设计好了他的人生发展轨迹。其实,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道路是出于好意,以免孩子走弯路。家长总是担心如果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肯定会犯错的,总想着"孩子现在喜不喜欢没有关系,等他们长大了就会明白我们的用心的"。但是不知不觉中,家长的过度干预和控制,会变成孩子发展道路的绊脚石,压缩孩子成长空间,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和动力自主探索和开发潜能。研究发现,当目标由自己设定而非他人强加时,孩子会更愿意付出努力,动力更强。若孩子缺乏自我探索,只懂服从父母或他人的安排、变成他人期望的样子,他们往往畏惧改变,遇到挫折时容易逃避问题、丧失目标和信心。

因此,孩子的人生属于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自我探索,其他人是替代不了,包办不了的。请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多引导和陪伴,多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机会,让孩子自由、健康成长,走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所以,了解了孩子的很多成长规律,我们就能解释一些他们离经叛道的行为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而是长期自主发展被抑制的结果,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读懂孩子》读后感 篇7

暑假里,我特意读了一本名字叫《读懂孩子》这本书。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和内容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也很多!

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对幼儿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

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理性的观点看待事件,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学会享受生活的,才能以更好的心态进行教育。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

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以前总感觉思考和撰写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

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

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的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的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达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读懂孩子》读后感 篇8

前一段时间郭萍霞老师推荐了几本书,其中就有《读懂孩子》这本书,我读了之后,真的是受益良多。通过读这本书我捕捉到几个点:1.系统需求平衡;2.孩子任何情绪背后都是因为有一些心理需求未被满足,或者是承接了家族里面的一些没有去面对的事件而体现出来的情绪;3.孩子需要归属感。

通过读这本书,我也是联想到现在学校的一些问题孩子,这些问题孩子是如何出现的呢?他们所作的一些行为又在说明着什么呢?我的一点理解是,大多数的问题孩子就是因为在家中,在父母那得不到足够的爱和归属感,在学校也不能得到老师的足够关注,为了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注意力,有些孩子会去做一些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事情,比如打架、偷东西、谈恋爱、校园欺凌等,甚至发生一些意外。而在这些行为的背后,就隐藏着孩子深层心理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如果我们把这些行为简单地归为“问题行为”,把这些孩子粗暴地归类为“问题孩子”,那么,除了焦虑烦躁之外,我们别无他法。所以,我们要去探究,孩子是如何被影响的?

孟子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婴儿是纯真无邪的,那为什么他会最终发展成现在的这个样子呢?我觉得“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因,而“苟不教,性乃迁”才是果,一个人的本初虽然是善良的,但是如果后天不加以教育,再善良的天性,最终也难免会变成为非作恶的人,给自己,给家人乃至给社会带来难以想象的伤害。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忙于工作,忙于赚钱,想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而缺少了对孩子的关注和关爱,让孩子在家中缺少了归属感,那么孩子在家中缺少的这部分归属感,他就会想办法在学校或者是在社会中获得,那么就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章中说道,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不够他败家一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管教,陪伴,等孩子大了,你一辈子没挣到的钱孩子一年就挣到了!你在哪方面付出,就会在哪方面收获,孩子的教育时效性太短,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孩子优秀了,你留钱做什么?孩子不成器了,你又留钱做什么!所以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一定要学会陪伴,静待花开!

是啊,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深知,散漫的教育只会助长不良风气,盲目的宽容只会养出温室的花朵。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宽严并济、奖罚分明的;最好的老师,一定是既管且教、严慈共体的。

曾有人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光荣,一个民族出现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未来的希望。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就是教育的希望,更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福气。老师与家长的合作,是教育孩子最强大的合力。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朝着最好的方向前行,到达成功的彼岸。

《读懂孩子》读后感 篇9

很多自称父母的人来说,过去注重能活着、吃饱饭、吃喝拉撒睡觉就像做任务一般忙碌中完成的。

而现代人更注重科学育儿的方式,一直在寻找科学的方法来启迪自己,想让我们的下一代得到更好的生活,所谓幸福从何而来。

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当问题出现时,然后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与过去相比,现在注重与时俱进,教育总是不断更新自我完善。

了解孩子的身心,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本书也是为了帮助我们的父母、孩子和老师的相互联系,从而帮助孩子发挥最大的潜能。

也有人认为学习不是最重要的,可以让孩子更快乐地接受学习,进行有效的教育才是好的。

要了解孩子的问题,更多的是受家庭环境、言行的影响,让很多人活在当下,只有言行不以身作则,对孩子大喊大叫,是失败的标榜。

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多反省,这样的错误不能再犯,要从中吸取经验。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年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父母之间的爱的传递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是一张白纸。当我们准备画这幅画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张白纸是善良的基础。在播种之前,我们还应该让种子周围的环境变得和谐和快乐,这样它才能健康地生长。

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对于这面镜子,孩子的行为得到了反映,一旦有了问题,我们父母就是第一个问题。

每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和孩子,都表达情感。要系统地理解这些情绪,还需要不断地观察、学习和反思。

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今天的孩子有足够的吃的穿的,他们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所以他们自然想要更高的需求。事实上,“爱和归属感”是这本书中提到最多的。

事实上,这是每个人从童年到老年都需要的“食物”。无论是盲目的爱,成长的爱,还是最终成熟的爱,我们都需要学会提升自己。

《读懂孩子》读后感 篇10

本学期读了《读懂孩子》这本书。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也很多!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达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读懂孩子》读后感 篇11

为响应党和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号召,我利用暑假时间阅读了《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这本书。这书记录了兰海教育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在一段段生动可感、正在发生的故事中,兰海透彻而全面地阐释了她专业的教育理念,并展示出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实施技巧和丰富经验,为我们带来观察儿童的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兰海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得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硕士学位后,回国创办上濒教育机构。兰海的上濒教育机构,这是一家私营课外教育机构,虽然也有自己的课程,可是并不是我们常说的补习班,是一种模仿西方教育的教育中心。兰海在德国学的是教育学,上濒这个词就是从德国引进来的。上濒致力于用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孩子。

六年来,在上濒的课堂以及活动训练营里,发生了太多让家长意想不到的成长故事。在兰海面前,内向孤独的孩子可以滔滔不绝,叛逆期的孩子愿意顺从,撒谎的孩子变得诚实,早恋的孩子能健康成长,爱打架的孩子成为了弱者的保护神,不爱学习的孩子渴望知识,胆小自卑的孩子开始胆大自信,调皮捣蛋的孩子变得创造力惊人而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她对孩子的心理、言行、个性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所以兰海总是对家长说:"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读懂孩子》读后感 篇12

《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这本书,通过案例以及解决方法,作者进行了深刻透彻的剖析,让我犹如身临其境,感受着案例中的孩子和作者之间的智慧的“较量”。

一个个所谓的“特殊”的孩子,他们到了兰海那里很快就不治自愈了。为什么?这些所谓的问题,说到底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缺乏正确的方法引导导致的。

兰海的教育观点值得我们反思。养育孩子是父母第二次成长的机会,虽然有时是被迫的。是的,为了孩子,做父母被迫学点养育孩子的知识、方法不对吗?问题是很多家长没有觉醒,没有意识到养育孩子的责任重大。因此,如果家长想拥有养育孩子的方法,就必须读书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兰海说,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孩子如此,成年人亦如此。“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更何况当代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孩子接受的信息是我们小时候无法比拟的。以威胁、恐吓、欺骗的方式让孩子听话,是父母最无能的表现,这会对孩子内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总是那么一两招,一旦不灵,就对孩子采取威胁、恐吓、欺骗的方式,让孩子服从,以致埋下隐患,造成孩子心理问题。

正所谓,“教育要有道,又要有术。”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光有“爱”,缺少爱的方法,只能是错爱。

《读懂孩子》读后感 篇13

前段时间学校推荐我们学习《读懂孩子》一书。看完之后,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阻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

“遇到困难,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高中教师,面对的是有不够成熟的又相对独立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坚持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以前总感觉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领导们要教师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

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达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读懂孩子》读后感 篇14

最近,阅读了边玉芳的《读懂孩子》一书,受益匪浅,书中大多是从心理学和生理学两个方面分析孩子在各个时期的特点,科学的揭示了青少年成长规律,为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导孩子的路标。

孩子教育是当前我国最大的难题,古典的中国式教育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淘汰。本学期有幸阅读了边玉芳老师《读懂孩子》一书,我深深感受到拥有无私与忘我的精神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领悟到了不断的探索、创新、思索是一种快乐;知晓了尊重、信任、宽容也是一种精神……文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们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是呀,就在身边,仅在咫尺,有许许多多的孩子等着我们去爱,去发现,去激励,去赞美。他们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们的心灵纯洁、稚嫩,心理脆弱,所以,更需要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以培植起对生活对学习的自信。于是,一个决心在心底萌生: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需要更注重学生为本,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不吝啬赞美,及时把爱的赞美与期望送给每一位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孩子都感到“我能行”。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是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认可和爱抚的。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而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要读懂孩子这本书可不容易,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不可能用同一个方法去教育他们。教师必须站到孩子的位置上,全面地去观察孩子,只有钻到孩子的肺腑中去,深入了解孩子的个性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学习后产生的随想如长河中舀起的几瓢水,其实书中的思想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从这本书中,我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与震撼。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她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

《读懂孩子》读后感 篇15

“帮助、肯定、平等、理解、交流、自由”是《读懂孩子眼睛》一文所提倡的六大点,从孩子的眼睛当中透露出不同的信息,做一个善于捕捉孩子信息的老师,从孩子的眼睛打开心灵的窗户。

往往我们读不懂孩子的眼睛,产生一定的偏差,没有很好的走进孩子的内心“我的宝宝,你需呀什么”,短短的一篇文章,让我读懂了应从全方位地区了解孩子的需要,要从细节入手,更好地区发现孩子,读懂孩子,从一个又一个细节出发,让孩子们的心中充满阳光,他们是个有思想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渴望自语,需要帮助,希望肯定,追求平等,更希望得到理解。

读懂孩子,从理解孩子开始,去帮助有需要的孩子,读懂孩子,学会肯定孩子,肯定他们的付出,读懂孩子,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平台,在这平台上公平,民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拉近孩子心与心的距离。好书不在多,有一两本足以,好文不在长,有那么一两句好词好句,耐人寻味,找到真理,从这篇短文,我思考了很多,面对孩子,我到底读懂几分?需要的是什么去支撑,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境界,我不由得又陷入了思考.......

《读懂孩子》读后感 篇16

本书是樊登老师在阅读大量儿童教育书籍之后,融入自己带他的儿子嘟嘟的成功经验,写的一本儿童教育书籍。本书内容系统而全面,儿童教育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书中都一一做了描述,教会父母该如何正确的去养育孩子。

本书从无条件爱的力量、与孩子共同成长、亲子沟通的方法与训练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在序章里,樊登老师就鼓励家长:作为家长,要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向孩子展现出自己的学习决心和乐趣,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无条件的爱

三岁以前,孩子学到的东西要之后一生中学到的总和还要多。他要学会识别颜色、辨识人际关系、学习秩序……这个时候,孩子会到处乱爬,用手抓东西放到口里品尝,这一方面是婴儿在锻炼自己肢体协调控制能力,另外也是他认识物品,探索这个世界的重要方法。父母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对孩子讲:不要乱动、别大喊大叫。这都会限制孩子的正常学习成长。这个时候,孩子做一些事情会很慢,比如反复哪一个东西拿不起来,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慢而帮助他们拿起这个东西,而是要在一边耐心的观察等待。一旦父母经常帮助孩子,会造成孩子得不到应有锻炼,逐渐产生失败感。孩子遇到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会反复观看,有的时候甚至看几十遍,父母不能理解这种行为,有的时候会进行打断,其实孩子在反复观看中努力理解这个世界,不能以成人的认知标准去看待孩子,不要打断孩子的学习过程。还有就是不要过早对孩子进行教育,过早教育使孩子提前学会了课堂上的知识,上学以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他都会,听课就会变得无聊起来,孩子也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并且之后,随着课程的加深,他也会越来越感觉到学习的困难,成绩逐渐变差。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可以让他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在家里一定让他适当分担一些家务,完成以后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要避免跟孩子之间发生权利之争。只有放弃控制,才能获得权力。控制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更加不受控制。和孩子发生争执的时候要表现出来和气、果断和坚定的态度(在《正面管教》),避免大吼大叫,打骂孩子。孩子总是想要玩手机,就要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玩手机的危害,先让孩子自己想,想不明白的家长再补充。樊登老师和嘟嘟就一起分析过过多使用手机平板的坏处:一是对眼睛不好;二是容易上瘾,一旦上瘾就会被控制,那么整个人生就完了;三是会影响学习。孩子一旦认识到这些问题,会进行自我控制,比家长强制控制有效的多。

关于对孩子的表扬,要及时、真诚、具体、多运用口头表扬而不是物质奖励、一件事情只表扬一次就够了,不要重复表扬。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一书当中,对表扬孩子有一章专门叙述,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错误,一旦发生错误就进行批评。而忽略了孩子积极的表现,不进行表扬。表扬可以改变和固化孩子的行为,要善于应用表扬这个有效的工具。

要合理利用纪律约束,说出来的一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否则就失去了意义。孩子也会因为言行不一致而不再遵守约束。

重视工作,更要重视家庭。在离家出差或者旅行的时候,要事先和孩子讲明白。如果不能及时和孩子沟通,也要留一个纸条给孩子。

不能错过孩子青春期的陪伴和对爱人的陪伴。对孩子重要的事情可以放入日程表,比如孩子的生日纪念日。要珍惜一天早起的时间。下班以后不要在外面磨蹭而是要及时回家。要珍惜大家在一起吃晚饭的时间。给孩子各种庆祝的时候,要有仪式感。对身体不好的孩子,可以经常带他爬爬山。如果条件允许,每年可以抽出时间全家一起度假。

与孩子共同成长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比如孩子小的时候要玩抽纸。有的家长可能觉得会浪费,不让孩子玩。这是孩子探索和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父母应该在一边陪伴,不要打扰孩子,注意不要让孩子把纸巾吞入肚子里。

如何学习才能记忆最好呢?那就是反转式学习的方法。所以每读一本书,一定采用一下翻转式学习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或者是思维方式。

跟孩子发生争执可以采用“积极的暂停”,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运用“情感引导法”似乎更能治本(见《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对于孩子的无心之过,一定不要批评,要告诉孩子没有关系,同时要和孩子分析一下,通过这件事学到了什么?就是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孩子自己搞明白了,自己想出了解决方法,以后才会有效避免发生。

亲子沟通的方法与训练

一个有智慧的家长,应该懂得如何跟孩子讨论感受。要让孩子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连词游戏、可以一起表演话剧、可以买两个玩偶和孩子一起玩相互对话、可以玩找办法的游戏、可以玩故事接龙等等,要多问孩子接下来怎么办?在陪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可以多询问孩子动画主角的感受。在生活当中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多问下孩子,锻炼孩子的同理心。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尹建莉老师的孩子圆圆磕碰到小凳子,这个时候不能打小板凳,而是安慰孩子:马上就不疼了,宝宝不哭了。情况稍微好一点的时候,再像对待她一样,给小板凳揉揉疼,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疼了。

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当爱有附加条件的时候,孩子就不会轻易承认错误了。无条件的爱不是你让孩子做什么都行。乐趣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需要孩子自己去寻找。如果孩子对一件事物没有乐趣,我们不要强求,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有乐趣的事情供他探索,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和对事物的专注性。要用播种种子、鼓励表扬的方法让孩子学会爱上坚持这件事。

孩子在青春期遇到的两个问题:一是成瘾,一是叛逆。成瘾多数是因为父亲的关爱不够,造成孩子的成瘾性人格。母亲太容易焦虑,特别喜欢大吼大叫孩子就会变得叛逆。为了避免吼叫,父母可以专门做一本争吵笔记,把每次冲突的过程都记录下来,然后自己进行分析改正,每次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要想一下你的笔记,你就会发现自己慢慢不会再大吼大叫了。孩子就像一台摄像机,把你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并且会复制你的行为,在青春叛逆期表现出来。不要威胁孩子、不要跟孩子较劲、更多的时候要给孩子选择。当父母发现自己错了以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道歉。父母的道歉行为,孩子也会记录下来,能够学会道歉这件事。道歉有三要素,一是要表达后悔;二是要表现出你所要承担的责任;三是要有补救措施。书中给出了很好的示范:“妈妈昨天打了你,觉得特别后悔(后悔)。妈妈错了,不应该打你,是妈妈修养不够,妈妈觉得很内疚(内疚)。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妈妈承诺不会再打你,为了不让妈妈陪你一块到公园玩一会(诚意)。”

每周定时举行家庭会议,会议要设计出有意思的环节,每个人轮流说出别人的优点,要表扬别人。这是一个很好的增强互动的过程。可以用一根筷子控制发言顺序,谁拿了筷子谁发言别人不能插嘴。还可以真诚的向对方提出意见。

对两个孩子之间的打架,可以拿出一个定时器过去说:十分钟之后你们俩要妥善的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十分钟到了没有解决好,两个人要面对一个共同的惩罚。还可以运用表格日历,学会放低自己的声音,你用幽默和创意。不要把孩子变成自己的敌人,孩子是自己的盟友,而且是提供特别多欢乐的盟友,这是一种愉快的关系。

孩子犯错后,你可以静候结果。孩子希望得到你的关注,但犯错后,妈妈没有生气,孩子也会渐渐冷静,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孩子说话冒犯了你,你可以再给他一次机会。你可以说:你刚刚这样说话不够礼貌,再重来一次,给你这个机会。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是和孩子建立情感交流的机会;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是塑造孩子行为的机会。

对于10到14岁之间的孩子,需要帮助他探索自己的内心,找到什么是他心中最需要的快乐。14岁到18岁之间,要注意:晚上几点前一定回家;什么样的派对不能参加,该穿什么衣服,要注意什么尺度;不要过早的性感;阻止孩子和坏女孩交往;不要减肥;远离酒精;告诉孩子网络的黑暗面。

读完这本书,发现自己划线1万多字的标注,知识点非常多,所以每读一遍,都有丰厚的收获。有时觉得书本中的知识很有道理,但在现实当中,却不能付诸于实现。想来主要原因是没有深刻的内化,在现实中也缺乏应有的冷静。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会不断提升,不断改变。愿与孩子同成长,共进步。

《读懂孩子》读后感 篇17

一次刷抖音偶然刷到了樊登老师的视频,感觉他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很多经验。其一自己是小学教师,小学阶段正是成长关键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再者自己也有一个咿咿呀呀的小娃娃,多多学习将来也不至于在教育方面没有头绪。结合实际情况,果断入手了这本书。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章内容,第一章是无条件的爱的力量,一共讲解了6本书,分别是《童年的秘密》、《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母爱的羁绊》、《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和《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第二章是与孩子一起成长,讲解的5本书分别是《让孩子远离焦虑》、《关键期关键帮助》、《翻转式学习的》、《爸爸军团》和《正面管教》。第三章是亲子沟通的方法与训练,主要讲解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吼不叫》、《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养育男孩》和《养育女孩》这6本书。也就是说通过这一本书,一共可以读到17本家教育儿好书,真的是受益匪浅。

按道理家长读更合适一些,但是老师换个角度也不就是家长嘛,管理着一大群依懒你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家庭教育本来就比较缺失,这本书既让我从老师的角度学会观察孩子成长的变化,又学会从家长的角度给予孩子温暖的教育方式,我觉得是极好的。

印象最深的是提到的《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一章节的内容。书里说到“经常采用大喊大叫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会有对别人人身攻击、语言攻击。其实有时候作为老师,我也有大声呵斥孩子的时候,现在想想,方法没用对,孩子当然会产生反向心里了。

作为老师,不要总是用命令的口吻去要求孩子,孩子可能在很多想法上面还不成熟,作为老师不应该总是否定孩子,而是郑重地认同孩子,并端正他们的思想。同时,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自由。可以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隐私。假如孩子不愿意与老师交流,不要过于强迫,只要你对孩子尊重,才能够赢得孩子的尊重。最后,可以适度对孩子关心,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但不要过度,孩子最反感我们无止境的说教。想想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非常讨厌别人无休止的说教。

除些之外,这本书还有很多真实的教育实例让我感同身受。书中的精辟的理论告诉我要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

读懂孩子的心,让孩子在阳光下成长。教育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既然做了教师,呢就做好一个引路人,好好勾画、欣赏这一路的“风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心无杂念,方得始终。